在今天的研討會中,透過來自兩岸四地的優秀教師進行教學演示,以及學者專家的交流回應,我得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。觀察別人的教學演示,觀摩別人的教學案例撰寫,都是給自己專業成長的機會。
第一場
演示教師:陳桂芬老師(台中市國光國小主任)
教學主題:最苦與最樂(朗讀)
教學年級:國小五年級
點評及心得:
學生不懂文章,是因為他們無法先了解語詞。從基礎的訓練開始,培養閱讀的技巧。文章的選擇、詞語的切割、在教學上融入語法的訓練。
可以融入情意,與學生的經驗做結合。(苦與樂的體驗)
如果有先概覽全文,學生能否在語詞上的選擇有更好的發展。閱讀較有難度的名家經典,可以給孩子不一樣的挑戰。
反思
給予學生增強,配合行間巡視。平均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。指派動作快的學生多一點任務(充實教學)。分組時有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練習並討論。
從桂芬老師的教學中,我看到了基本能力的重要性。我們都以為朗讀只要能夠大聲的念出來就夠了,而所謂的「朗讀比賽」與一般學生的距離就更為遙遠了。可是從桂芬老師的教學
內容和目標,以及學生當場的表現。我認為在有限的語文課教學融入閱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。在英文課程中,我們總是不斷提醒孩子要注意腔調、高低起伏,卻忘記我們講國語時其
實也是需要這樣子的聲音表情阿!當我們說出來的話失去了溫度和感情,聽的人也失去了體驗箇中的情感。久而久之,平庸的說話語調、講話沒重點,讓孩子們也逐漸喪失閱讀的技
巧。從老師的教學中,這才體會到原來掌握好閱讀的技巧,能夠有效的幫助孩子掌握文章的理解。如此一來,像桂芬老師說的給孩子挑戰高層次的文本,似乎也不無可能了。
![SAM_0299 SAM_0299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btp101103/1365172888-1449368668_n.jpg)
第二場
演示教師:朱暢思老師(北京景山學校語文一級教師)
教學主題:平仄之美(吟誦)
教學年級:國小六年級
點評及心得:
現在的國語課本,很明顯唐詩所佔的比例很低,而一般老師的教導方式也只有單調的告訴孩子詩的押韻、平起或仄起,沒有辦法讓學生體會古人寫詩的意境或是語詞之美。所以在今天朱老師的
教學中,我學到了很多關於教導平仄的方式,以及吟誦的技巧。從朱老師獨特的上課方式,我很讚嘆學生可以在如此輕鬆的氣氛下學習。
首先在引起動機的部份他利用,「一二算平三四仄,入聲算仄很奇特」的順口溜方式,讓學生先了解何為平聲仄聲,並時時利用不同的詩句進行形成性評量,檢測學生是否能分辨平、仄聲。有
趣的是,老師用同學的名字吟誦出平仄聲的差異,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始學習平仄之美,還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。
除此之外,朱暢思老師在教導詩歌時,使用了圖像的方式,結合學生找出的平聲字,引導出唐詩平仄相呼應的格律就像對稱圖形一般。運用不同的詩歌統整出平起或仄起的規律。
最重要的是,朱老師時時提醒學生為什麼詩句要這麼讀?並用不同的詩詞強調讀法的錯誤可能會導致理解的錯誤。利用吟誦的方式可以重新劃分詩句的結構,進而正確的解讀詩歌。
在學生的試讀跟吟誦表現中,可以看出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裡,的確能夠掌握要點並念出不同以往的情感。
第三場
演示教師:湯芷琪老師(香港聖功會青衣主恩小學主任)
教學主題:惡夢枕頭(閱讀策略-預測能力)
教學年級:國小六年級
點評及心得:
閱讀策略的教學,在我們之前的讀報教學就有初步的認識了。不過今天親自看到海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,跟我們平常課堂上的體驗真是截然不同。聽到孩子們天馬行空的預測想像,以及文章內
蘊含的品德教育,這就是閱讀語文奇妙的地方。
透過每段的閱讀與討論,學生去聯想並預測故事的發展,同時輔以老師的問題,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呼應老師的答案。除了封閉式問題以外,芷琪老師還設計了許多開放式問題,讓學生盡情表
達發揮,並且在故事的結尾與孩子們討論了道德觀念的問題,將情意與教學內容巧妙的結合。
除此之外,在分組討論時,芷琪老師還準備了「錦囊」提供給需要幫助的學生。我覺得「錦囊」的設計讓學生能夠主動尋求協助,符合學生個別的學習需求,增進他們的學習動機。而沒有使用
過「錦囊」的小組,代表他們能夠獨立的完成教師指派的作業,他們同樣也能得到教師另外的鼓勵。在每段預測前,教師都會發下學習單讓學生紀錄他們的學習歷程,還能幫助教師理解、參照他們
的學習參與情形。
在最後學者的點評,更讓我理解到讓學生領會閱讀的樂趣式很重要的。以預測能力的訓練來說,它可以幫助學生連結文本與自身經驗,增進學生的理解和學習動機,發展批判能力。透過不斷重
複的問題:「你的預測和故事內容符合嗎?」讓學生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於文本中。
在觀摩過今天的教學後,讓我對於閱讀策略的發展更有興趣了。其實不論使用何種策略,重點還是在於我們如何去解析文章。語文有趣的地方不就在於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,因為沒
有絕對的標準,所以開放性的問答更能豐富文章,讓文章更有可看性。
第四場
演示教師:馬新民老師(東莞市北師大翰林學校總校長)
教學主題:落花生(閱讀)
教學年級:國小六年級
點評及心得:
馬新民老師的教學主要放在文章原著與改編版的比較,從馬老師的教學,可以感受到教學內容的豐富性,然而對於國小學生而言,可能程度還是有點過於艱深。後來再經由馬老
師的分享後,我才得知原來這是他第一次進行國小的教學,真是勇氣可嘉。
在馬老師的課程中,學生要藉由閱讀來比較文本的差異,並思考差異性的好壞,體會文章所表達的韻味何者較為強烈。但是困難的地方在於,兩篇文章其實只有微小的文字差
異,學生的程度雖然能找出不同,但卻無法完整體驗其差異。因此在點評中,老師們也有提到,若是能用主題式的內容去比較文本,或是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,或許學生在課程的
參與度會更高,程度也較符合國小學生。
不過在這場教學中,我也學習到原來語文教學的重點,是要與生活連結進而培養語文的素養,同時還要有情意的陶冶,養成正確的態度認知。